外觀低調、低音十足、線材緊實的新台灣耳機:Tia-One 評測
前後端工程師,善用 JavaScript、HTML 5、CSS 3 和 Golang 與 PHP、Node.js 、C#。目前正為台灣的社群網站進行趕工,然而這東西卻趕了很久。

前幾個星期因為 KEF 的入耳式耳機線材部分已經龜裂了(到底為什麼),所以想說如果可以的話入手一副基本的耳機用來替換。

剛好朋友推薦了 Tia-One,是一個來自新台灣廠商做的耳機,當初買這隻耳機的預購價是 1800 新台幣左右,上市之後的價格應該在 2200 新台幣附近。

其實我一直不曉得該用什麼形容來談論這家「公司」,因為他們的態度蠻親民的,但是這也是個小小問題,有時候太過一般的回應令人感到憤怒,但又覺得不會太過官腔回應是個好事,我的心情很三溫暖。

出貨和延期

Tia 廠商有個問題,就是要求完美(我不是業配),這個問題我知道得很清楚,因為我也會對自己的東西太過要求,永遠不敢發布可能有問題的東西。

原本的出貨時間是 3 月 20 日,後來因為合作廠商生產問題,所以延期到 4 月 10 日。而後期又發現耳機塞入耳朵時會有矽膠異音(塑膠聲),不希望出貨有問題的商品,所以又公告說可能會再度延期。

不過好加在的是後來沒有延期很久,過不到一兩天就開始出貨了(不過不曉得異音問題是怎麼解決的)。

貨是出了,但是過了兩、三天我還沒收到,結果是 Tia 廠商忘了我的(幹——),後來提醒了之後就確定有出貨了。

因為我是透過朋友買的,我以為朋友會有追蹤資料,後來得知好像沒有,所以我就主動跑去官方粉絲團詢問,結果粉絲團告訴我超商取貨的收據沒有顯示取貨門市,所以不好調查(幹——)。

因為這個問題,我連續三天跑了同間超商問店員說有沒有我的貨(幹——),出貨資料給我好好的做整理啊啊啊啊啊啊——。

順帶一提,我的名字最後一個字應該是「維」結果被廠商寫成「雄」(⋯⋯)。

外盒與內裝

下面這一個用眼睛看就知道是箱子,覺得有點可惜的是上面就直接黏超商取貨收據,雖然只是個瓦愣紙盒⋯⋯但還是覺得心有點痛。

箱子打開之後裡面就是 Tia 的標準外盒,頂部還有可以供實體店面吊起來的掛牌。

背面則寫道了一些創作理念。

而底部則是耳機的基本規格。

不過實際上這一層只是個「外皮」,把裡面真正的箱子抽出來之後長得像這樣(我怎麼開始覺得不太環保了⋯⋯)。

這個盒子的開啟方法像這樣,就是直接掀開,關起來的時候可以看到底部有兩個磁鐵會吸附著頂蓋。

Tia 的盒子不得不說並沒有比 Chord & Major 的木盒還要美觀跟精緻(雖然我不喜歡他們的音質就是了),不過內部擺設蠻緊湊的,所以也不會覺得太過廉價或是鬆散。

裡面總共有六對耳機塞(加上耳機本體),其中有三對是海棉耳機塞,海棉塞的材質就是摸起來表面會覺得有一點點黏手的那種,我還蠻喜歡的。

而最左邊的就是標準的耳機收納盒,應該是像 OEM 那樣,廠商提供給大眾自己在上面印製 Logo 的那種盒子,所以這部分沒有什麼特別的。

把收納盒拿起來之後底部寫著 Tia-One。

不過特別有趣的是收納盒裡面有一個類似鋼琴烤漆,有重量跟質感的小夾子,上面印著 Tia 的 Logo。

但是這個夾子可以夾什麼我不是很清楚,原本以為是夾紙本的夾子,後來想想⋯⋯也許是把耳機線跟衣服夾在一起用的。不過我倒是沒看過這種夾子,只有看過像是鱷魚夾的夾子。

所有耳塞的大小,左邊三對是矽膠耳塞,右邊三對則是海綿耳塞,佩戴之後都令人感到舒適,沒有什麼問題。

最大的矽膠耳塞和最大的海綿耳塞底部材質。

內部附件的部分就說到這裡,有點可惜的是有些海綿塞有一點點的裂縫,不過因為不大,這點不是什麼太大的困擾就是了。

線材和耳機

線材的部分看起來可能會以為是絞線(反正就是交叉的線)直接外露,但其實最外圍還有一層塑膠套(有點像熱縮套),所以摸起來其實就是平滑的,而且很緊實,但不曉得過久了會不會慢慢變鬆散就是了。聽說這個線材的設計能夠防扯,可惜我沒有錢,不然我很想試試看這條線可以吊幾個啞鈴。

不得不說上面還有線控很加分,而且按鈕很穩固很有回饋力,不會晃,但是因為鍵程深了點,戴在身上想快速按兩下播放鍵換歌時會有點⋯⋯不太好迅速收手,而線控對我來說有一點點太下面

據 Tia 廠商的說法這個線控支援 iOS 和 Android 作業系統,在 LG G4 上測試沒問題,但是在 macOS 上面按下音量加、減會直接衝到底(什麼鳥),只有中間的播放暫停鍵是正常運作的。

不論線材,耳機本體的設計對我來說並不是很討喜,簡潔扼要的話就是像 7-11 便利商店會賣的耳機但是印上自己的 Logo,而鑽石切邊的外觀搭配耳機的本體設計加上太多廠商有點愛用,所以在這裡不是很加分。

雖然這些話可能過重了點,但在重量、緊實感,還有材質上都不會令人感到廉價,可惜對我來說設計就是低調了些,不過我並不討厭這副耳機。而耳機的下面寫有 L 跟 R 用以區分左右,不過這種耳機也很難帶反吧⋯⋯。

另一邊長得像這樣,有開一個小孔,順帶一提另一個孔在耳機頂部。

耳塞拿掉之後則是這樣,稍稍可惜的是那個耳機濾網我檢查的時候並不是平的,是有點「斜」到有一邊快要突出來的情形。

外觀和耳機的部分則說到這裡,對我來說我並不感到失望,雖然說 Tia-One 的價格並不高,不過我還是希望能夠有令人感到驚訝的外觀設計,當然這點是因人而異,畢竟有的人希望耳機就是耳機(講幹話),對我來說我則是蠻喜歡 ATH-CKS99 那種外觀設計。

音質

在這個章節我不會用上什麼超霸氣播放來源(其實我也只有 SONY A15 而已),在這裡我只會介紹用 Macbook Air 13″(2013 年中)來當作 Tia-One 的訊號源聽起來如何,畢竟⋯⋯用自己最習慣的方式評測才正確嘛。

電子樂曲

Tia-One 在電子樂曲的部分省去了我之前還要開 EQ 來調節的困擾,在較高音的部分不會過於尖銳,低音的部分各種水波感都有呈現出來。

Marshmello – Alone

在這首曲目中低音有被集中在某個地方的現象,令人多少感到沈悶,而在比較尖銳的電子音出現時 Tia-One 有將其優化,將尖銳的部分稍微了扁平化些,令聽者不會感到太過刺耳

Zedd – Clarity

這首曲目聽起來比較雜一點,很多樂器都被混在了一起,可能是因為耳機才剛拿到不久,Run 得不夠,Tia-One 無法順利的切分樂器音色,聽起來有點含糊,而低音的部分沒那麼的有力,反倒是變得廣闊了點,但還是有點縮成一團。

基本對話

這個段落主要是評斷 Tia-One 耳機用來聆聽基本對話是否較特殊,不過看來對話就是對話,沒什麼好評斷的。

先以下面的「三星 S8 手機評測影片」來說,開頭動畫的低音是足夠的,有些微的震撼,而仔細聆聽介紹者的聲音,可以聽到當時錄音的環境底噪細節,除此之外沒有什麼過於出色的地方。

日本輕音樂

在這首曲目中環繞感有充分地表現出來低音在不遠的地方,且收手的也很迅速,令人感到震撼動感女聲也十分清晰,但不會過於尖銳

遊戲

遊戲的部分就用 Team Fortress 2 稍微略提ㄧ下,主要也是因為 Macbook 跑不動像 Battlefield 4 那樣的大型遊戲,不然想必應該更能聽出耳機的環繞跟環境感。

有些人會說 Tia-One 的低音很好,砰砰砰很適合遊戲,不過說實話低音過重的耳機其實不太適合遊戲(因為耳朵會聾掉),環繞感對我來說才是首選。

(圖片來源://www.gamingcfg.com/screenshot/tf2-server-269)

Tia-One 讓你在遊戲內四下無人的環境能夠很享受寧靜的環境音。低音的部分不會過重,反倒會稍微地平化了些,但在聆聽音樂時低音則會變得十分有力,這部分不曉得是耳機的優化還是遊戲的設計呢⋯⋯。

結論

看起來 Tia 廠商很怕你沒啟發出 Tia-One 的潛在能力,所以他們撰寫了一篇「Tia-One:想讓耳機價值翻倍就靠Run-In 」文章,令人感到有趣,那麼這個我對這個耳機的評論是?

  • 外觀不起眼:耳機設計太過於低調,太過於雜牌。
  • 線控很方便:直接從線控調整音量很方便,按鈕回饋很足夠,不會晃,可惜有點下面。
  • 低音十分足夠:以前還要開 EQ 加強低音,現在戴 Tia-One 變成低音要調成負的,不然有點重。
  • 能夠加強廣闊感:在一些比較開放的歌曲中,Tia-One 能夠幫你加強廣闊感。

拿到這副耳機還不超過 8 個小時,所以音質的部分真的不太好下定論⋯⋯因為聽到目前為止其實都還有一種「含苞待放」的感覺,認為實力還沒 Run 出來。